因為嚴重的質量問題,發電廠房在“竣工”后被炸毀,而今成為一片廢墟。
核心提示
8月27日中午,烈日炎炎,京山縣新市鎮20公里外的大竹水電站滾水壩被太陽曬得滾燙,但53歲的溫州商人厲崇昌仿佛沒有察覺,他孤獨地坐在大壩上,望著即將漲過壩頂的河水,放聲大哭。不遠處的土路上,老厲的妻子黃和蘭正“警惕”地盯著他:“我怕他想不開尋短見。”
2005年初,厲崇昌懷揣著經營了20多年家具模板生意所積攢的幾百萬資金,來到京山縣新市鎮投資小水電開發項目。這個由京山縣發展計劃局和水利局批準立項的大竹水電站——“總裝機容量500千瓦,年發電量3000千瓦時”,其申報、立項等手續均完全符合各種政策要求。但讓厲崇昌萬萬沒料到的是,因層層轉包和“巧取豪奪”而造成的質量問題,最終導致這個曾被廣為看好的項目在竣工之日,就成了廢棄之時。
更令人擔憂的問題是,滾水壩中550萬方無法轉為電能的浩蕩大水,宛如一把懸在1000余村民頭頂之上的達摩克利斯利劍。“現在我動彈不得,所有投資都打了水漂,還要擔心水壩坍塌沖毀村子莊稼而承擔法律責任。”厲崇昌哭喪著臉,心憂如焚。 文/圖 本報記者 姚海鷹
“最優惠政策”挖來的項目